作者:李字峰
在咨询项目过程中,经常听到客户抱怨关于计划变更、插单、设备故障等异常事件引起的工作量增加甚至是加班。客户需求的波动、内部支持流程的异常及生产工艺过程的复杂和不稳定性,这些都是造成企业内部交付压力的因素。当各种异常交织在一起时,处于企业系统之内的员工就会打破固有的做事频率,忙于“救火”。这时迫切需要企业管理者站出来捋顺流程、让企业运作回归固有的频率,才能少犯错、不犯错,进而满足客户需求。但往往出现异常交织的时候,管理者也落入了“救火”的陷阱。
如何才能在市场变化之时,从容应对呢?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理解企业所面对的是什么类型的订单,或者说客户的需求类型是什么样的。所以如何管理客户的需求就成为解决生产运营过程中管理异常的关键。
生产运营系统中需求管理的任务是使企业在客户的需求和供应能力之间达到平衡。企业要预测需求,并将其与生产、采购和营销等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好的需求管理体系,能使企业对可预测的需求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对无法预测到的需求变得更加敏捷灵活。
李字峰 诗道芬高级专家|领导力教练
一、存货型生产下的需求管理 (MTS)
MTS(Make to Stock)存货型生产,客户订单直接下到工厂库存或超市来选择产品,而不会干预企业的生产过程。客户对产品的顾虑是在质量和交付安全的需求上,决定是否能满足客户需求的关键是有足够的合格产品的库存。
这种情况下,客户需求信息经过层层传递,到达制造环节时可能会变形,进而产生牛鞭效应,使企业成品库存过高,增加成本。如果产品种类较多更是难以协调。如何准确的把握并传递需求信息,如何有效的进行产品的分配,是MTS需求管理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应对策略
a) 使用协同计划、预测和补货来预测需求。利用信息技术,将供应商、客户联系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消除牛鞭效应,提高服务水平。
b) 采用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订单装配下的需求管理(ATO)
对于订单装配下的需求管理ATO (Assemble To Order) ,客户根据自己的需求,从企业提供的产品可配置方案中选择自己想要的,然后企业进行装配,并按时交付客户。需求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客户的个性化要求,配置合适的零部件,并确保能按照客户要求的交货期交付产品。
在ATO模式下,更重要的需求预测对象是各种零部件,需要将各种零部件的库存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以确保订单到达时有足够的零部件可以使用。在产品交付方面,则受到订单来源地和承诺交货期的双重约束。
应对策略
a) 精益生产模式下的超市拉动模式,基于各零部件消耗情况的供应策略。
b) 采用配置管理的思想指导ATO,零部件、选项和模块的三重组合,帮助企业按照客户的个性化要求组合所需要的产品。
注意:属于订单装配下需求管理的企业,应推广模块化装配的概念,最大限度简化生产过程。
三、订单制造下的需求管理(MTO)
对于订单制造下的需求管理MTO (Make To Order),任务是协调客户需求和制造过程之间的关系。客户需求信息比较模糊,企业甚至不能确定客户想要购买的是什么产品。企业制造过程的管理难度大,需要对市场的走势有所了解,确保企业的制造能力达到客户在数量和工艺上的要求。MTO需要维持适量的原材料库存。
应对策略:
a) 精益生产模式下的超市拉动模式,基于各原材料消耗情况的供应策略。
b) 订单流程管理,接口管理是应对MTO的有效手段。
四、订单设计下的需求管理 (ETO)
对于订单设计下的需求管理ETO (Engineer To Order),客户将使用目的、环境、条件、期望等因素告知企业,企业根据客户提出的需求对产品进行设计,包括原材料、产品结构、工艺路线、尺寸公差等。在这种环境下,需求管理不仅要协调制造过程与客户需求,更重要的是将设计能力与客户需求相平衡,产品再设计是一项漫长的任务。
在ETO环境下,预测时不仅包括原材料,还要充分考虑企业本身的设计能力。客户向企业提出自己的设计要求,企业的工程师们负责将这些要求转变为可行的制造方案。ETO企业经营的最重要任务是提高设计能力,缩短设计周期。
应对策略:
项目管理、敏捷管理及订单流程管理是应对ETO模式的有效手段。
对比四种不同的需求类型
一些因素如突发订单、生产异常、库存分配、运输优先级等会导致需求的变化,影响已经确定的订单执行。这些不确定性的影响在不同的生产环境下是不同的。
1. 在MTS环境下,造成的结果是成品库存的波动,企业需要设置一定的安全库存以保证自身的服务水平。
2. 在ATO环境下,不确定因素即涉及客户需要的数量和时间,也涉及产品配置。
3. 对于MTO和ETO环境,不确定性一般不是需要的数量和时间,而是一旦需求确定,需要多少企业资源来完成产品的生产和设计。
企业的生产环境瞬息万变、难以预测,首要的任务是定义所处的生产模式属于什么类型,在此类型之下选择适合的策略才是基本的方向。最后,当企业遇到各种挑战,企业成员频于应付之时,管理者正是应该静下心来理清思绪,想一想为何会出现如此的异常?当深陷其中之时,不妨借助一下外部视角,也许是另外一幅景象。